巴黎聞名遐邇,擁有浪漫之都之稱,但你知道它的歷史其實一點都不浪漫。

你知道,是誰成就了現在的巴黎? 為何巴黎的城市規劃與人權有很大的爭議?

美麗的故事背後到底有多少犧牲呢?  如果是你還願意用千人的安居樂業,為了換來現在的繁花似錦嗎?

eiffel-tower-768501_1920

 

法國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歷史名城,歷史上有過兩次大規模的改造。其中始於19 世紀中葉的第一次改造由奧斯曼主持,這次改造以大規模的規劃極大地改變了巴黎的風貌,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基本奠定了巴黎今天的城市格局,但是對巴黎古老的歷史建築和城市風貌造成了嚴重破壞;第二次改造始於20 世紀60 年代,這次改造加強了對歷史建築和城市風貌的保護,通過建設新城區,減緩老城區的壓力,使舊城的風貌和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延續。這兩次改造對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巴黎風貌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本案例回顧了巴黎走過的舊城改造之路,包括曾經走過的彎路、回歸文化自信後的成就、舊城改造中的色彩策略以及改造中留下的歷史遺憾等。

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和法蘭西文化的象徵,坐落在巴黎盆地中央的塞納河畔,擁有1500 多年的悠久歷史(西元508 年建都)。巴黎整個城市建築佈局與建設氣勢恢弘,色彩和線條優美和諧。巴黎曾被拿破崙誇讚“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而在19 世紀以前,巴黎在建設發展思路上還在因為嚴重分歧而爭論不休。

    在拿破崙帝政時代(1804 ~ 1815 年),拿破崙欲把巴黎建成他和他的法蘭西軍隊的功德碑。他認為一切妨礙實施“宏偉構想”的舊建築都應該推倒,提出了拓寬馬路建設林蔭大道的創造性設想,還要修建大廣場和大紀念碑,而對城市衛生和安全之類的設施基本不感興趣。他說巴黎“不僅過去是最美的城市,現在也是,而且將來還要是最美的城市”!其核心就是“美”,並且是以“大”為主要審美取向的美。由於政治上的失敗過早來臨,他的設想沒有來得及在他有生之年完全實現,而只建起了大、小凱旋門等少數建築,但他的這些誇張和大膽的設想成為下一任改造者的重要設計基礎。

    拿破崙三世時期的1852 年,一位叫做喬治·歐仁·奧斯曼的男爵調任巴黎所在的塞納行政區任行政長官。從這年開始至1870 年的18 年任期內,奧斯曼啟用了著名的城市建築師歐仁·貝爾格朗德等一批建築師、規劃專家和水利專家,對巴黎市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規劃和改造。奧斯曼制定的巴黎改造計畫的核心是幹道網的規劃與建設,拆除大量的舊建築,切蛋糕似的開闢出一條條寬敞的大道,並在兩側種植高大的喬木而成為林蔭大道。奧斯曼嚴格地規範了道路兩側建築物的高度和形式,強調街景水平線的連續性,有意識地營造城市景觀。這次規劃在水利專家的主持下,創立了巴黎發達的地下排水系統,這個系統工程至今被公認為最完美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工程。其中部分下水道系統後來被規劃為博物館,成為巴黎的觀光景點之一。這次城市規劃十分重視公共綠地建設,新規劃建設了數個大型公園,使之成為“城市之肺”,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規劃還設計了大量街道傢俱,其中許多經典之作已經成為巴黎的象徵。改造完成以後,巴黎形成了單中心、放射狀交通網、主軸線與塞納河平行的格局。

    奧斯曼生活的時代其實是一個新右翼保守勢力強盛的時代。法國大作家雨果在1832 年寫成的《向拆房者宣戰》就表達了對與破壞歷史遺產無異的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建設的憤怒。奧斯曼的規劃在包括保守勢力在內的很多人看來,都是對許多古建築毀滅性的破壞,因此這次規劃從一開始就面臨種種質疑和重重阻礙,這也是他的規劃直到現在都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他運用自己的職權實現了自己的設想,運用傳統的巴羅克城市規劃模式(整齊、對稱和軸心崇拜),“超前”地實現了現代城市規劃。這是對巴黎城市格局影響最大的一次規劃,從此巴黎脫胎換骨,從一個中世紀風貌的城鎮,演變為一個現代都市。這次規劃基本奠定了現代巴黎的城市格局,也是20 世紀60 年代巴黎舊城改造的現實基礎。

    在奧斯曼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巴黎仍保持著單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但是到20 世紀前半期,老城區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生活需要。這個時期巴黎遇到的最大問題,和今天北京、上海等中國城市所遇到的一樣,即如何承受人口激增的壓力。任何優雅的城市空間與高密度人口都是不相容的,即使曾經屬於“高尚”住宅區的地方,也往往會因為人口的激增而衰落。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不斷擴展,許多平庸、簡陋的住宅樓一直在沒有任何規劃約束的狀態下在這座“最美的城市”裡蔓延。歷史上巴黎塞納河右岸的瑪海地區,曾是個富人居住的高級府邸區,但隨著人口的湧入,基礎設施難以承受巨大的壓力,又不能適時更新,很快那裡就衰落了。舊日的高尚院落,演變成了大雜院、貧民窟,到20 世紀的1970 年,那裡竟充斥著約7000 家雜亂的小店鋪,還有約30%的居所沒有自來水,10%的居民家庭不通電,60%的家庭沒有獨立的廁所。被拿破崙稱為“最美的城市”的巴黎,其“美貌”已經被日漸銷蝕。

    關於巴黎城市風貌如何定位的問題,巴黎人仍在爭論:是保護傳統的城市風貌,還是推倒重來?他們難以決斷。在猶疑中,自1859 年至1931 年的70 多年間,巴黎就沒有完整的、精心規劃的大規模城市居住區的建設實施。為了應對這一難堪的局面,巴黎市開始作出努力。在1932 年至1935 年間,第一個大巴黎區整頓規劃出臺,規劃提出要修建232 公里的城市環路,整個巴黎地區要分成幾個區域實施建設,特別是突出了保持城市特色區域這個核心問題。這個規劃對於緩解巴黎市中心的壓力,進而給整個城市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個規劃沒能完好地實施,巴黎失去了一次舊城改造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巴黎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眾多的巴黎市民甚至失去了最起碼的住所。戰後的巴黎面臨的最緊迫問題,是為失去住所的人們提供遮風避雨的房屋。在短短十年間,巴黎在近郊區建造了占地一萬公頃的住宅區,幾乎和市區面積相等。因為建造倉促,所以設備簡陋,居住條件較差。直到1958 年以後,這樣的建造還在延續,而且速度和規模都更快更大,以便盡可能多地容納住戶,它們消耗了近郊區寶貴的土地資源,砍伐了大量的樹木。新公寓的設施條件較差,改建的餘地也很小。隨著這樣的建築越來越多,巴黎發展的障礙也越來越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政府下定決心,在1961 年和1968 年,分別針對大巴黎地區開始了兩輪較大規模的規劃改造。此後,又不斷出臺措施進行完善,直到今天。

    目前的法國實行大區、省、區、鄉、鎮五級行政管理體制。巴黎大區是全國22 個大區之一,巴黎市在1982 年以前是巴黎大區的一個市鎮,面積105 平方公里,人口230 萬。1982 年法律規定,巴黎既是市鎮又是省的地位,並且與巴黎大區相互獨立。目前說的巴黎,由於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已經趨於“大巴黎區”的概念,大體上是巴黎大區所轄範圍,面積1200 多平方公里,人口1100 萬。

1961年以來的巴黎舊城改造

主要措施

    厚重的歷史給巴黎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戰後歐洲經濟的復興使巴黎城市規模迅速膨脹,現代產業的飛速發展亟須新的發展空間,而舊城區的單中心格局和老化的城市功能使得巴黎難堪重任。更重要的是,大戰破壞等歷史因素造成的城市不健康發展趨勢還在繼續。

1961 年和1968 年,巴黎規劃部門在結合歷史所有城市計畫優點的基礎上,完成了對大巴黎區規劃的兩次調整。按照巴黎發展成有1400 萬人口、500 萬輛私家小轎車的城市規模,制訂完善的規劃。

    (1)成立專門領導機構。1961 年,巴黎市政府成立了“地區規劃整頓委員會”,統一領導巴黎市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同時,在巴黎大區設置了“巴黎大區城市規劃與開發研究所”,為巴黎大區的建設提出規劃和方案。1963年出臺了《巴黎大區規劃指導方案》。

    (2)在舊城執行穩定的行政區劃範圍。隨著巴黎市的擴大,巴黎與巴黎大區的聯繫越來越密切。1990 年,巴黎大區和巴黎市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共同編寫了《巴黎大區和巴黎市的白皮書》,1994 年巴黎大區出臺了《巴黎大區總體規劃》,1996 年出臺了《巴黎大區可持續發展計畫》,1999 年又制定了《2000 ~ 2006 年國家——大區計畫議定書和大區規劃》,這些規劃和計畫的宗旨都在於強調巴黎市和巴黎大區的建設和整治,保持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均衡發展。

    儘管圍繞巴黎的發展,巴黎大區的行政區劃進行了擴張,但是,作為省和市鎮的巴黎,其行政區劃則一直明確和固定。特別是在1975 年,巴黎獲得了自治地位,1982 年法律規定巴黎既是市鎮,又是省的地位。因此,在行政隸屬上,巴黎市和巴黎大區是相互獨立的。這些舉措的宗旨,一方面在於突出巴黎作為市鎮的悠久文化內涵和超強國際競爭能力,通過與周邊地區的協調,將工業和擁擠的人口向周邊省疏散,而在巴黎市,則集中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文化、金融、科技等產業;另一方面在於有效協調各方行動,尤其是交通、居民點、工業區等的佈局。通過擴大巴黎大區的行政範圍,並通過一級行政力量制定和實施規劃,在巴黎大區修建了聯繫巴黎城區與衛星城的配套工程、高等級公路、高速地鐵等,從而實現巴黎市與巴黎大區的協調發展。

    (3)減輕舊城區負荷。這個規劃特別注重對城市內涵的改變,規定不再增加居住密度,工業、金融業等都將按照計畫遷出中心區,在大巴黎地區沿著塞納河向下游地區發展,形成帶狀城市。規劃打破了單一中心模式,建設了以拉德方斯區為代表的衛星城市中心,有效地吸引了大量的工業、金融業和人口遷出中心區。後來這一規劃執行得比較堅決。比如在瑪海區,就按新規劃降低了人口密度,遷出了約2 萬人口,20 多棟舊日府邸改造成了藝術和民俗博物館,一些有特色的小店鋪保留了下來,破舊的面目一掃而光,成了吸引遊人的良好去處。為了保護好位於西郊的布勞涅森林公園,巴黎市政府乾脆封閉了曾經穿行其間的數條公路,恢復了寧靜的森林環境。他們認識到,在城市周邊,確保一些“非城市化”的地段,對於城市環境的改善是非常明顯的。依照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經平均只有35 平方米的民宅,在新的規劃實施後達到了約100 平方米,實現了規劃提出的“更加富有人性”、“安逸與雅致”的人性化人居目標。而其中最關鍵點,是如何尊重記載著法蘭西文化的城市風貌。

    (4)努力實現新舊建築的協調。在舊城區是否建設新建築,雖然一直在爭論,但是實踐中達成了這樣一種妥協:允許建設新建築但要尊重老建築,儘量保持與老建築風格上的協調。巴黎的早期風貌以不太高的樓房為特色,整個城市的樓房大都在6 ~ 8 層,鮮見高大突出的建築物。戰後,主張建高樓的和反對建高樓的都在努力宣稱自己如何正確。建高樓派以蓬皮杜總統為代表。他對法國《世界報》說:“我不是一個高層建築迷。我覺得在一個小村莊或小城鎮裡建造高層建築,甚至建造中等高度的樓房都是不合理的。然而,事實上是大都市的現代化導致了高層建築。”他還針對反對派說道:“據我看來,在法國,特別是在巴黎,反對高層建築完全是一種落後的偏見。高層建築的效果如何,這要看它的具體情況而言。也就是說取決於它的位置,它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它的比例尺度,它的建築形體以及它的外表裝修。”他還特別強調指出這是“一個比例問題而不是一個原則問題”。蓬皮杜是以宣導新建築而聞名的總統,對高層建築的理解也有他的獨到之處,在他那個時期,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是突出的代表作。它是從來自71 個國家的681 個方案中選出的,其外形十分奇特,所有的建築結構管道均暴露在外,看上去就像把“一座化工廠搬到了市中心”。儘管如此,這樣的超級新潮建築由於是建在老城區裡,所以依然嚴格遵循了舊城的高度和體量限制,從總體規格上並不過分強調自己,取得了與周圍環境格局的協調。

    (5)在舊城外提供發展新建築的足夠空間。摩天樓是新建築的追求,在這一點上,很長時間爭論不休。後來一座突兀於舊城古老建築群中的緬因?蒙巴拿斯大樓的建成,打破了爭論的平衡。人們發現,這座高達數十層的大廈,與周邊的環境怎麼也協調不起來,色彩、相貌、高度都完全不是一回事。人們又心疼起老城了,所以才決定在老城區不再建高樓。對蒙巴拿斯大樓的批評一直延續到今天,人們只要去巴黎,就會看到它還在一群和諧的老房子之間孤獨地站立著。也就是在這以後,巴黎分區建設的原則被堅決地實施了,這才有了拉德方斯等新區。拉德方斯區位于從盧浮宮、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一直到凱旋門這條軸線的西端,被稱作“巴黎的曼哈頓”,那裡集中了法國最大的20 個財團中的12 家總部,許多外國大公司總部也設在拉德方斯。拉德方斯的標誌建築是大拱門,它奇特的造型帶領著眾多新潮大廈,徹底改變了巴黎的天空。20 世紀20 年代,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曾設想沿這條“偉大軸線”的建築高度不得超過100 米,但現在的實施中早就超過了180 米,在更新的規劃中,那裡計畫建造一座400 米高的摩天樓!這裡成了現代巴黎的代表,充滿生機與活力。而它的實施條件,正是因為它遠離了傳統風貌保護區,才可以放開手腳大膽設計。巴黎的新生,取決於拉德方斯等新區的發展程度,它們的新中心功能越是完善,它們自身的生命力就越強。新區發展程度越高,對傳統城市風貌的保護就越是容易實施。

    (6)科學和藝術的色彩規劃。20 世紀80 年代起巴黎市政府將色彩規劃作為政府條例進行頒佈。城市色彩管理制度中規定,各個臨街店面只能在一層為其施展商家色彩魅力的區域,而一層以上建築部位是不能任意設立廣告或公司標牌等的。即使有,顏色也不能顯眼。如此一來,在城市主體色調的背景下,城市色彩自然就會顯得既統一和諧又豐富多彩。

    老城區的建築主要是以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各個時期的老建築為主,在色彩規劃與建設上,基本上由乳酪色系和深灰色系組成,這成為巴黎舊城的標誌色彩,讓人們無論走到城區的哪個角落,只要看到這兩個色系都會明確無誤地知道自己是身處巴黎。簡單明瞭、整齊劃一的顏色,也使得巴黎在歐洲眾多城市色彩規劃當中顯得出類拔萃,獨樹一幟。

    而新城拉德方斯色彩則多為明朗冷峻的色調,整個市區具有鮮明的工業時代的美學特徵。在拉德方斯的色彩規劃與建設中,色彩設計師和建築師們更加注意了點綴色的巧妙應用,使得拉德方斯的色彩不但不顯得單調呆板,反而呈現出一種在冷峻中見絢麗的特殊藝術效果。在巴黎城市規劃與建設上,其主管部門是文化部而不是建築部,從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法國政府對城市歷史、文化、藝術的尊重。


 

architecture-1854130_1920


改造的成就和經驗

    (1)成功完成了由單中心到多中心的格局改造。這次規劃使巴黎既保持了中心區的繁榮和老城區的歷史風貌,又獲得了安置人口和產業的空間。戰後高收入階層逐漸集中在城市西側,形成新的高級住宅區,商務活動也隨之向西移動。巴黎規劃部門在1958 年對中心“西移”傾向加以確認,決定在城市軸線西端緊鄰巴黎城的近郊區拉德方斯建設新的商務區。經過30 多年的開發建設,拉德方斯形成了一個風貌與舊城區截然不同的現代化副中心。

    與此同時,在20 世紀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巴黎迎來了人口增長高峰,這一時期巴黎地區先後進行了三次區域規劃,規劃的指導思想都是降低市區人口密度,在郊區建設新城,收納從市區疏散出去的人口。這個計畫最終促使在巴黎城的週邊地區,城市沿塞納河、馬恩河、盧瓦茲河河谷方向擴展,形成了五座新城。這些新城距離城市中心(巴黎聖母院)較近,平均距離為25 公里左右,有良好的公共換乘系統,集聚了各種產業(比如著名的狄斯奈樂園就位於新城之一的馬恩拉瓦萊),注重與自然環境綜合,綠化帶環繞等。

    (2) 舊城改造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城市建設不能沒有文化的自信。自信是文化、歷史積澱的結果,自信又是城市文化創新的起點。巴黎在舊城改造中體現出來的文化自信充分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自豪地堅持認為巴黎是最美的城市,珍惜巴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建築精品,對老建築總是精心地維護和利用,即使內部再現代化,至少也要保持外觀的歷史風貌;二是努力保持新建築與舊城風貌的協調性,如果有了破壞歷史風貌的建築,社會就會及時地提出批評並進行反思;三是頑強地堅持並張揚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個性,如堅持不改造歷史遺留下來的狹窄街道,而寧肯用單行道解決交通問題,享受並向遊客宣揚巴黎的城市文化和獨特生活方式;四是一向保持極為開放的精神狀態,如博物館大都設在精心維護的古建築裡面,並且開放程度驚人,大量的稀世珍寶幾乎以零距離的方式向世界各國遊客免費開放。

    (3)以攻為守,用充足的新空間釋放舊城過重的城市負荷。巴黎建設拉德方斯等新區和衛星城,極大地滿足了巴黎這個現代產業突飛猛進的城市發展欲望。如果固定舊城單中心格局,無論如何改造,新建築都沒有建設的空間,新生產力就沒有增長的充足餘地。城市發展的壓力被抑制的結果,要麼是生產力被扼殺,要麼是舊城被完全摧毀。所以,堵不如疏,與其讓新勢力在舊城頂著高壓畸形蔓延,不如給其空間使其充分發展。拉德方斯新城成為這次規劃最大的成就之一,也從此向世界展示了千年巴黎的一個新面孔——時尚、現代的巴黎。而這一切,並沒有像奧斯曼那樣以摧毀過多的歷史文物為代價。

主要問題與教訓

    (1)拆舊建新式的改造,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破壞嚴重。奧斯曼的規劃遺留下的問題仍然存在。為了開闢道路,奧斯曼拆掉了巴黎1/3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10%的私人宅邸。為了修建一條貫通巴黎南北的大道,奧斯曼甚至拆掉了原來的巴黎市中心——巴黎聖母院所在的城島。無數中世紀時期的巴黎建築就此被夷平,代之以當時流行的石頭大房,這些破壞當然是無法恢復的。

    (2)重視中心區建設,導致城市發展不均衡問題日益突出。發展不平衡始終是巴黎城市發展的最大問題,歷次改造和規劃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甚至情況日益惡化。在開闢新的交通網絡和建設昂貴的新公寓樓群之後,由於大規模的搬遷,傳統的社會網路遭到破壞。郊區建起了大批毫無味道的“睡覺城”,至今仍是被冷落的一部分。甚至這一做法還形成了巴黎舊城改造的一個惡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又興建了大量這樣的社區。20 世紀60 年代開始的這次改造,限於資金和人力等客觀因素,巴黎仍沒有採取在新城範圍內全面開發的建設方式,而是集中力量重點建設新城中心,這就造成了新城和舊城、新城中心與新城周邊之間發展十分不均衡。居住在新城周邊和舊城的居民們感到,他們居住的地方似乎都被政府忽略了。

    (3)就業機會與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社會問題突出。巴黎市在兩次改造中,過分強調物質環境的改善,而忽視了對城市整體社會環境和服務的改善,尤其是忽略了低收入人群的就業和居住環境的改善,結果導致社會問題突出。以2005 年震動整個歐洲的巴黎騷亂為例,它發生在距離市中心不到1 小時車程的地區,這裡主要聚居著非洲與阿拉伯人移民。他們大多就居住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高層住宅裡。法國政府當年為緩和巴黎城區住房壓力,大力推動房地產開發,在巴黎郊區和衛星城建設了大批高層房屋。這些匆忙建起的高層公寓樓群,雖然滿足了居民的住房需求,改善了居住條件,但由於配套設施不完善,社區生活單調,吸引來的都是無法負擔市區生活費用的貧窮居民和新移民。高人口密度、移民眾多、高失業率,使這些地區逐漸成為貧困、犯罪、吸毒、被遺忘者與被損害者的代名詞。美聯社評論說:“那裡的移民感覺正在被邊緣化,被割裂于社會繁榮之外。”再加上經濟增長乏力,右翼勢力抬頭,貧富階層對立,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這場騷亂的發生。

    由此可見,舊城改造絕不只是建築和規劃的問題,而是面臨著各種社會問題的系統工程。舊城改造是否成功,最終的標準就是看是否有利於城市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簡評】

    特點:(1)成就突出,影響深遠。(2)同北京一樣,巴黎歷史上的改造都備受爭議,走了不少彎路。但慘痛的教訓促使巴黎逐步走出了文化迷失的困境,終於取得了世界公認的成功。(3)巴黎建築在材料選擇方面多選擇大理石材,堅固耐用,其舊城保護方案與本土建築的特點較好地結合。(4)通過建設新城拉德方斯形成的新城和舊城並舉的成就是世界歷史名城保護的重大創舉。

文章轉仔自:  http://www.ciudsrc.com/new_zazhi/fengmian/2012diqibaqihekan/2012-08-21/35607.html

 

arrow
arrow

    Jennife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